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

作者: 时间:2023-07-21 点击数: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基本的运行路径和机制,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和实践指导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方向,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本文主要就“第二个结合”形成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和精神实质略进行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的提法包含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要素。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确有一个不断求索和逐渐推进的过程。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第一次提出“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并列提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

“第二个结合”是党在21世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外复杂条件下面对新的时代特点,阐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又一深化,是新时代新理论的第二个百年的逻辑起点;“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提出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课题要求虽然不同,但两者不是割裂的,而是具有一体化和一脉相承特点的,彼此联结,相互支撑。

“第二个结合”对“第一个结合”在理论框架上有突破,在理论内涵上实现了新飞跃,在实践上卓有成效。具体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基础;凝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新的历史纪元;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

“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结合”紧密相连,相互支撑,构成总体性思想叙事。“第一个结合”不能排除思想要素和文化问题。“第二个结合”同样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质上也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这种结合还要与时偕行,是一种富含时代感的结合,在结合中既要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还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科学化、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思想与实际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在“两个结合”中获得了鲜明彰显,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其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条件。“第二个结合”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契合性。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两者在“宇宙观”上相契合,即都属于无神论和唯物论的宇宙观;两者在“天下观”上相契合,都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者是“大同之道”,后者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两者在社会观上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往“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主张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两者在道德观上具有契合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人人皆可为尧舜”,而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物质财产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人的道德水平极大提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这种“高度契合性”,也就是马克思所说中欧之间的“共同之点”。这种“契合性”和“共同之点”也正是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之间的亲和力。由契合到亲和再到相结合直至相融合,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心理上的原动力,也是“第二个结合”得以实现的文化心理基础。

综上所述,“两个结合”将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统系、法理体制、政经制度等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入新的繁荣发展的新纪元,其指向必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原文刊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年第11期,原题《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332007
ICP备案号:赣100023900号-1